遍开文明之花 共赴文明之约——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一线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2 10:15: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遍开文明之花 共赴文明之约——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一线观察

字体:

  文明是历史的交响,精神是时代的强音。

  近万年前,南粤居民筚路蓝缕、刀耕火种开拓的身影,渲染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奋斗底色;千年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商舶帆影,奠定了和通天下、汇通四方的雄阔气象;百年前,虎门销烟的熊熊烈火、革命战争滚滚硝烟,唤醒了报国安民、不畏强暴的民族血性;四十多年前,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诸多“第一”,塑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标识;新时代以来,对外守住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对内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责任,进一步挺起了担当实干、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

  南海之畔风云激荡,珠江之水滚滚向前。《深海》《咏春》《雄狮少年》等文艺精品竞相涌现,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地开花,每五个广东人里就有一个志愿者……岭南大地开遍文明之花,南粤儿女共赴文明之约。

  南粤大地 英雄辈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英雄儿女,层出不穷。从1400多年前维护国家统一、让岭南人民安居乐业的“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到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自发抵抗外国侵略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广东这片热土上,从来不缺乏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英雄人物。

  今年6月15日,台风“蝴蝶”登陆粤西,茂名信宜贵子镇中和村的女干部刘名芳半夜打着手电筒冒雨在村里巡逻,从路边泥沙和石子越来越多、越来越浑的水沟发现了泥石流前兆。敏锐意识到风险来临的刘名芳立即上报情况。村镇干部冒着大雨紧急行动,成功在山体滑坡前1小时将睡梦中的25户57名村民叫醒转移,村庄被摧毁,人安然无恙。

  “别看她身材瘦瘦的,却特别能扛事!”6月19日,刘名芳被授予“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广大群众眼里,这位“拼命三娘”展现出新时代干部担当实干、为民负责的精神风貌。

  ——向善之风,薪火相传。今年5月1日9时许,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永安大道路段,一辆三轮摩托车与小轿车相撞后侧翻起火,凶猛的大火携着滚滚浓烟吞噬了驾驶舱,而司机却昏迷被困其中。

  千钧一发之际,路过此地的沈所镇农业办主任钟威挺身而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冒着燃爆危险,徒手从大火中将昏迷的司机抢救出来。当120等专业人员到达后,却又悄然离去。

  ——善行义举,蔚然成风。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来自广东的34户家庭入围全国文明家庭。

  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的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彩田社区居民郭丽英夫妻不仅自己顽强地抗击癌症,还牵头组建了癌症病友艺术团深圳市凤凰涅槃艺术团,十多年来坚持公益演出400多场,倡导科学抗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们是从生死线上归来的人,艺术团承载着我们的苦难与坚韧,我也希望能激励更多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唱响属于自己的生命赞歌。”郭丽英说。

  近年来,广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气象。广东省妇联积极弘扬家庭美德、树立家庭文明新风,为基层治理提供道德滋养。寻找“最美家庭”参与活动人次达135万,涌现出各级“最美家庭”1.8万户。

  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广东坚持创造高品质文化供给,努力让高楼大厦在岭南大地遍地林立的同时,人民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向上向善 社会风尚

  从乡野村落,到名人古迹,再到学堂校园……广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荔枝“千年贡园”见证古村新思潮。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通过倡导“红包撕角返还”“有喜事来种树”等文明新风,柏桥村逢嫁娶、生子、升学等喜事,很多村民已从曾经的大办宴席改为种一棵树庆祝。宅畔、村里、田间、路旁、水边都变成了绿荫,乡风文明大幅提升。

  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说,结合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阐释的“柏桥讲堂”,两年多来举办培训活动超1300场次,培训学员超7万人次,吸引全国60余万名党员干部群众观摩学习。

  ——宗祠古迹转身培育好家风。在粤东潮州,龙湖古寨许氏宗祠、“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东山镇湖岭村西泉公书院等家风文化阵地形成了地域性家风文化品牌。广东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谭萍说,妇联与文明办联合牵头,深挖岭南文化资源,将家风家训馆、名人故居、宗祠等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和家风家教资源优势的家风古迹创新转化,已建成省级基地22个、各级基地80多个。2024年全省实践基地接待参观、开展家风家教活动覆盖群众逾340万人次。

  ——“最美乡村”小学“树最美的人”。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小学坐落于“中国最美乡村”紫南村,校长关小燕说,学校秉持“崇真向善、共创美好”办学理念立德树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紫南村规民约,创新编写“紫小有礼”系列微课,《中华经典故事》等4个精品课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库。

  近年来,广东文明乡风建设成果持续“上新”。目前全省已建成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城乡基层文明实践网络越织越密。

  齐抓共管 更好答卷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广东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当好排头兵,必须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每一个文明风尚都“德者有得”。在韶关仁化高莲村,“文明存折”标记着乡风文明的点滴蜕变。从环境整治到孝老爱亲,从志愿服务到移风易俗,这本特殊的存折里记录着村民的善行义举,每一项文明行为都能转化为积分在“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物资。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党委书记章俊说,“行为变积分、积分换实惠”的创新模式,让5600人次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8200余人次投身志愿服务,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比积分”的文明新风尚。

  目前,广东全省78个县(市、区)建立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德者有得”正让乡风文明从“时有发生”的个体行为变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理念自觉。

  ——每一个岭南人都是文明的志愿传播者。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只要是和志愿服务有关的事情,他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总队长张军文参与志愿服务20多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000小时。

  在志愿服务队伍里还跃动着无数青春的身影。在广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广东省内100余所高校超20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青春热情温暖人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目前,广东共有志愿者235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18.6%。遍布南粤大地的志愿者们,见证并不断推动广东的文明水平向高攀登。

  ——每一寸岭南土地都是展示文化自信的舞台。千百年来,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在广东交汇碰撞,塑造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广东积极让文化交流热起来。

  持续办好“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深圳文博会等重大活动,加快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潮汕英歌舞等火爆海外……广东正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文化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文化走廊,打好文化“侨”牌,组织岭南文艺精品扬帆出海,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不断焕发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

  “南粤儿女心向党,改革开放走在前”。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东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打造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奋力开创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记者陈凯星 王攀 吴涛 赵紫羽)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