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是实施“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出发,守正创新、精准发力,通过理念引领、机制优化、队伍赋能和模式重塑等多维度协同推进。
理念引领:遵循心理育人根本规律,深化理论认识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加强对心理育人规律本质的研究探索,深化心理育人理论认知,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科学界定心理育人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核心目标,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资源,通过课程思政、朋辈互助、家校协同等途径,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覆盖的育人生态系统。同时,还应深入探究心理育人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局,融合教育、文化、技术、社会等多维度资源,实现从“心理修复”到“人格塑造”、从“个体服务”到“群体赋能”的转型升级,为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尤其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心理育人扎根地域土壤,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
机制优化:构建心理育人协同体系,凝聚育人合力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亟须科学化、规范化机制支持,以构建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心理育人协同体系的构建需从机制优化入手,以纵向贯通增强校内合力,以横向联动盘活外部资源,以动态反馈提升运行效能,以制度保障夯实发展根基,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新生态。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整合育人资源和工作力量,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多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组织架构,实现主体协同,全面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和水平。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心理育人的外部协同机制,加强与家庭、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的联动协作,凝聚育人合力,打破传统育人主体间的壁垒,健全家校社共育生态体系,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协同共进。例如,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协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响应机制,细化不同风险等级的干预流程,确保突发情况得到快速妥善处置。
队伍赋能:加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育人队伍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其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心理育人队伍建设需遵循“四维联动”发展模式。其一,依托心理学科专任教师构建专家型教师发展路径,发挥心理专任教师的核心引领作用。其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思政”双元胜任能力,强化辅导员心理育人的主体作用。其三,完善管理人员的“制度——文化”双向赋能机制,加强管理人员心理育人的辅助作用。其四,创新朋辈互助的“自主——互惠”成长模式,发挥朋辈互助效能。强化各主体间的协同联动,构建多主体协同、多层次衔接、多维度覆盖的育人格局,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与长效化发展。
模式重塑:创新心理育人方式方法,增强育人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心理育人方式方法是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路径。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需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与现实需要,制定并实施多元化的心理育人课程和活动体系。高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跨学科的课程,全面系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拓宽心理育人的渠道和平台。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多元信息获取渠道,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还应注重设计与实施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项目,组织策划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心理育人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性过程。为实现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核心,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聚焦育人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队伍培育及教育方法创新等关键因素,形成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心理育人品牌项目,推动“育心”与“育德”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许利东、刘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4年度校级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路径探析”(项目编号:GXKS2024YB02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5年度校级项目“新高考选考科目对广西地方性师范院校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影响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5YB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