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思政课创新路径-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9 11:15:13
来源:新华网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思政课创新路径

字体: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石,更是他们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的罗盘。当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为让青年真正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思政课的创新探索至关重要。融通课程体系,是用知识脉络编织文化认知的网络,让传统智慧与时代理论在课堂深处相遇;协同师生主体,是让文化传承从单向传递变为心灵共鸣,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唤醒内在认同;创新教学方法,是打破课堂边界,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触摸与体验中生长出真切的热爱;厚植文化基因,是让这份热爱转化为担当,让青春力量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最终让自信的光芒照亮成长之路。

  融通课程体系,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课程体系的深度融通,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课程组合,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需以“三大文化教育”为内核、以“五大课程教学”为载体:“三大文化教育”具体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大课程教学”则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政主干课程。构建“纵贯横通”的课程组合模式,一方面要将三大文化深度融入每门思政课程,如从“纲要”中挖掘近代以来的红色记忆,从“思修”中提炼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在“马原”教学中解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学生看到理论背后的文化共鸣。另一方面要以三大文化为主线统筹课程群建设,结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衔接,设计阶梯式学习模块,低年级侧重文化认知,中年级强化价值认同,高年级指导实践转化,呈现中华文化从传承到革新的完整脉络。同时,编写融合三大文化的补充教材,收录《论语》选读、长征日记、脱贫攻坚故事等素材,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阅读资源。

  协同师生主体,激发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师生双主体的协同互动,是让文化自信真正扎根心灵的关键机制。教师作为文化引导者,需要具备精准阐释文化内涵的能力。例如,系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帮助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等理念在生态保护中的当代意义;剖析红色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结合“半条被子”等具体故事,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跨越时空引发共鸣;解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成果,展现文化创新的时代活力。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文化研修班,组织教师赴故宫、西柏坡等文化地标实地研学,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要着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成立“传统文化研习社”“红色宣讲团”等社团,引导他们在文化认知中探索自我与传统的联结,明白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在价值认同中确立精神坐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准则;在实践担当中检验文化自觉,如参与非遗传承、红色宣讲等活动。这种师生之间的双向赋能,能推动文化自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化,形成持续生长的内生动力。

  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让文化自信的培育突破课堂边界,实现全方位浸润。构建“理论-实践-网络”三维教学体系,需要在不同场景中设计针对性方案。理论教学中,专题研讨可围绕“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等议题展开,结合年轻人热衷的“国潮”现象,让学生在讨论中理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案例教学可结合《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对比剧中人物与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分析百年前知识分子的文化觉醒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对话。实践教学要打造“行走的课堂”,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开发“文化研学路线”,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触摸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到校开展剪纸、皮影等技艺教学,参与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体验文化温度,深入乡村调研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让文化在亲身体验中变得可感可触。网络教学则要搭建数字化文化社区,开发“文化知识闯关”小程序,通过“文化名家进校园”直播、“红色故事微宣讲”短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也能接受文化熏陶,最终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培育格局。

  厚植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文化基因的厚植与创新,是让文化自信焕发时代活力的核心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经过千年沉淀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底色。可结合“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阐释这些内核在当代的体现,如张桂梅扎根山区办学的坚守,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初心使命,从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到新时代的“人民至上”,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通过讲述脱贫攻坚中驻村书记的故事,挖掘这些时代内涵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体现了文化的与时俱进,从“嫦娥探月”展现的科技自信,到“一带一路”彰显的文明互鉴,这些实践成果让文化自信有了坚实的现实支撑。在思政课中设置“红色文化创新工作坊”,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用动漫形式演绎传统故事,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突出这三大文化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既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又做文化创新的开拓者,让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持续绽放光彩。

  (覃丽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市厅级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Z106)

【纠错】 【责任编辑:刘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