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作为国家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到农村小学任教的专业人才,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核心力量。他们的高质量培养,不仅直接惠及乡村振兴和城乡教育公平,更是高师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担当。构建高质量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习一体”教育实践体系,正是培养高素质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关键所在。
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将“三习”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来建设,是地方高师院校专业培养的首要任务。高师院校可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训基地,即师范专业通用技能训练平台,训练师范生的普通话、三笔字、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写、教、管、用”五种技能,为“三习”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鉴于小学教育公费生定向委培的性质,其人才培养方案应区别于其他普通师资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三习”的课程负责人可指定专业负责人担任,每个模块需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课程内容来支撑。从大一至大四,“三习”内容应体现螺旋递进的特点,各环节之间要有清晰的层级教学目标、区分度和递进关系。具体而言,“见习”可设置在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共4周;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共12周;研习同样在第七学期开始,共4周。同时,应为“三习”各环节制定相应手册,方便师生填写,尤其要设定反思环节,在各环节阶段性完成后组织小组讨论,确保各环节有负责人、准备充分,使师范生从感性认识到沉浸式体验,最终在毕业时形成符合岗位需求的教育智慧,实现“有项目有研究,有成果有过程”。
发挥高师院校主力军作用,加强实习基地联动
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考虑本地区师范生规模结构和服务面向,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地方高师院校要积极发挥基础教育师资供给的“主力军”作用,主动走出高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动。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的比例应≤20:1,师资队伍的生师比≤18:1。以一个学院同一年级有500人的师范生为例,则需要25个实习基地和25位带队老师。若有师范专业的二级学院均需安排实习,某些实习基地需同时接纳两个甚至三个二级学院的师范生,因此,实习基地的建立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存在实习基地签约率高但更换率也较高的问题,对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的重要内容,从机制上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服务,构建实践基地的“供需桥梁”,充当师范生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的压舱石。
数智赋能,优化“三习”课程
在高师院校中,可借助数智化手段赋能“三习”课程。其一,在教育见习中,可建立乡村教育认知基底。例如,有些高师院校通过建立师德展览馆,对应“铸师魂”的教学目标,融入“红色传奇、师德楷模、感动中国、校友风采”四大主题,将大量师德榜样的经典视频,包括优秀乡村教师的案例,作为师德教育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活动采用现场观摩和网络点播两种形式,助力师范生从“下得去”转变为“扎根乡土”。再如,有些高师院校积极利用远程教学观摩室,通过与乡村实习基地的“远程联动教室”,在见习、研习环节实时观摩基地课堂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双方师生也可在线开展教学研讨,探讨基础教育学习方式的深度转型,分析乡村学校的课程实施困境、家校关系特点等现实问题。其二,在教育实习方面,要融入锻造乡村教学实践能力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让师范生承担教学任务,重点训练其“差异化教学”能力,如针对乡村留守儿童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教育研习则要培育乡村教育创新素养,以问题为导向设置研习课题,如“乡村小规模学校跨学科教学策略”“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培育路径”等,要求师范生结合实习经历形成研究报告,并尝试转化为教学方案。其三,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小学”协同体,其中高校负责提供理论支撑,政府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乡村小学提供实践场域,三方共同开发《乡村教育实践指南》。
重构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是乡村教师培养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知—实践—创新”的三阶跃迁,培养出既懂教育规律又懂乡村实际的“乡村大先生”。这一体系不仅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微观切口,更是打通教育强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教育动能,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三习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JGZ171)阶段性成果。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未来教师学院,莫军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