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实验教学革新:迈向智能化人才培养新阶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07 17:37:32
来源:新华网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实验教学革新:迈向智能化人才培养新阶段

字体: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动能,重塑实验教学场景、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评价新格局,全面推动实验教学向智能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以AI为驱动,破解传统实验教学瓶颈,构建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本文将从AI技术赋能实验教学的路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方向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深入探讨AI如何推动实验教学迈向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新阶段。

  AI技术赋能实验教学创新的路径

  弥补师资短板,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针对师资能力不足,高校需通过系统培训与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AI应用能力。教师对AI技术的陌生感限制了教学创新,高校可开设AI技术工作坊,涵盖虚拟仿真、数据分析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智能化教学工具。校企合作可引入行业专家,指导教师设计与行业接轨的实验课程。高校还应建立AI教学能力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将AI融入教学实践。激励机制如将AI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可激发教师积极性。通过持续培训与实践引导,教师能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课程创新者,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智能化实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转型。

  突破制度掣肘,构建智能化教学管理体系。面对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足方面,高校应成立跨部门协作机构,统筹教学、科研与技术资源,制定AI实验教学的统一标准。优化资源配置,优先投入云计算与高性能设备,确保AI技术稳定运行。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可通过分析教学数据,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资源分配。高校还需完善制度设计,将AI教学纳入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促进跨学科协作。管理者应加强与行业的沟通,确保实验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前沿。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高校可为AI技术全面赋能实验教学提供坚实支撑,打破管理壁垒。

 推动AI技术应用,构建动态反馈与改进机制。AI技术的动态反馈机制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反馈方式滞后,难以实时改进。AI通过分析学生实验行为,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表现动态优化,调整实验难度与任务设计。AI还整合学生、教师与行业反馈,构建全面的改进机制。教师可根据AI分析结果,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果。动态反馈体系使实验教学更具适应性,学生能持续改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这种智能化反馈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持续优化的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实验教学的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将从辅助工具向核心驱动力转变,推动高校实验教学迈向深度个性化、虚实融合与评价革命的新阶段,构建实验教学新生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构建自适应学习生态系统,满足深度个性化学习需要。AI通过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深度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验。系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进度,定制实验内容与任务难度。当学生遇到困难时,AI自动推送相关资源或调整任务,确保学习连续性。自适应系统还通过预测分析,推荐跨学科实验项目,激发学生潜能。未来,自适应学习生态将整合多模态数据,构建全场景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学习路径,实验教学从标准化转向定制化,为每位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

  打造数字孪生实验教学体系,推动虚实融合发展。AI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推动实验教学向虚实融合方向发展。高校应与AI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孪生实验平台,模拟高危、复杂、重复的实验场景。例如,在航空航天实验中,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预习操作流程,在实体实验中验证结果,并通过虚拟仿真复盘优化操作。这种“虚拟预习—实体实操—虚拟复盘”的闭环体系,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与效率,还通过虚实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未来,高校应推动虚实融合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国性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全流程智能化、动态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评价革命。AI技术赋能的评价体系将突破传统结果导向的局限,关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新性与问题解决能力。依托AI与大数据技术,高校可采集实验全流程数据,生成多维能力画像。例如,通过分析虚拟仿真操作轨迹与实体实验成果,AI可评估学生的操作精准度与创新能力;通过动态评价机制,将评估数据反哺教学,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体系。同时,高校可引入跨学科评价团队,融合AI算法的客观分析与教师的主观判断,增设创新加分项,推动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与激励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灌输向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转型。AI通过虚拟仿真、智能辅助与动态评价,突破了资源与时空限制,优化了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未来,高校应以AI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制度设计,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教学体系与多维评价机制,满足数智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回归育人本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助力高等教育迈向智能化新阶段。(作者:杨正浪,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赵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