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科学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全方位增强法治素养。
一是推进教育内容“三融”,提升法治教育质效。基于数字时代背景,推进教育内容“三融”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精准化、个性化的核心路径,融合过程既要扎根当下,又要链接传统,更要贴合学生专业场景。第一“融”,融的是中国社会法治现状,此时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捕捉大学生法治认知弱点。例如,利用互联网舆情分析工具追踪校园论坛、社交媒体中大学生关注的数字版权保护、校园纠纷解决等法治热点,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抽象法律条文与鲜活社会现实形成呼应,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时代感。在此基础上的第二“融”,重视利用数字技术激活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资源,即高校需借助大数据筛选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等适配性强的传统法治思想,再将《唐律疏议》中的契约精神、明清乡规民约中的治理智慧等内容,以动画、交互式图表等形式嵌入线上课程,让法治教育更具历史厚度。除此之外的第三个“融”,强调的是“融入专业特色”,开发“专业+法治”融合课程模块,构建跨学科法治教育体系,最大程度将法治教育从通识课延伸至专业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专业语境中理解法治价值。
二是加强教育形式“三联”,突破传统教育壁垒。教育形式“三联”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与主体界限,构建多维度协同的法治教育生态。首先,要发挥数字技术的跨学段衔接作用,夯实法治教育根基,即关注“联”通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具体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跨学段虚拟教研室,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开展在线集体备课,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梯度化教学方案;同时,利用云端平台共享优质课件、模拟法庭视频等资源,推动小学生“法治启蒙”、中学生“案例分析”与大学生“深度研讨”的有机衔接。在纵向贯通的基础上,第二步的“联”,搭建线上线下交互桥梁,将法治教育延伸至社会场域。例如,鼓励学生参与依托数字工具组织的模拟立法建言、在线旁听庭审等活动;同时,联动法治宣传部门开展“云普法”直播,让学生直观感受法治运行的实践逻辑。随后的“联”,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最终落点。该阶段,应重视“联”合学校、企业、社会组织,整合企业合规案例、社会组织公益普法项目等资源,构建法治教育数字资源库;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企业合规审查、社区纠纷调解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多元主体的法治责任,最终形成“校内+校外”协同育人闭环。
三是拓展法治教育时空,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拓宽教育的覆盖范围,更在于结合场域拓展、资源盘活,实现教育深度的同步提升。以空间维度为例,依托数字技术,可构建“云端+线下”融合的教育场域,如利用社交平台推送法治微课程、法律知识问答,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法治教育元宇宙”,模拟立法听证、法庭辩论等场景。而从时间维度上看,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永久存储与动态更新。例如,建立法治教育数字资源库,收录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演变、经典案例解析、名家讲座视频等内容,供学生按需检索学习。此外,高校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各类法治精品课程、科研成果,不仅可以形成“优质资源人人可及”的格局,还能推动跨区域、跨校际的资源流动,最终实现教育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提升。
四是强化教师“技教融合”,创新教育教学环节。教师“技教融合”能力是数字时代法治教育创新的关键,其提升需要从能力建设入手,逐步延伸至教学与研究环节的重构,最终实现教育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型。在教师能力建设上,需做好两项工作。一方面,实施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AI生成个性化教案的能力,如利用课堂互动数据调整教学节奏;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在海量信息中筛选优质资源的能力,引导其识别网络中错误法治观点,帮助学生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基于教师能力的提升,还需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需完善“教+研”环节。围绕“数字时代的权利保护”等主题,利用网络问卷、舆情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提升教育的思想深度与学术性。随后,进入“学+练”环节。该阶段需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精准教学,具体可结合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为教师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开发在线模拟测试题库,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情境化试题,促使学生在实践演练中巩固知识,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变。(作者:熊胤,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