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与深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法律行业也不例外。从在线法律咨询平台的兴起,到智能合约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再到司法大数据辅助案件审判,新媒体技术正重塑着法律实践的形态。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时代潮流,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新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解决法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高校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迈向新高度的重要保障。
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在新媒体时代,培养高校法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填补新型法律领域的人才缺口,为网络空间治理、数据安全保护、人工智能监管等新兴法律事务提供专业支持,推动法律体系与技术发展同步完善。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普法形式,提升全民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此外,此类人才还可为国际法律事务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法治中国建设和全球法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课程内容改革。传统法律课程体系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与法学理论的传授,在新媒体时代已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应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一方面,增设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相关的法律课程,如网络法、数据保护法、人工智能法等,使学生深入了解新兴技术背后的法律规制。例如,网络法课程可涵盖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网络监管等内容,让学生明晰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权利与义务边界。另一方面,对既有课程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合同法教学为例,可引入电子合同签订、区块链存证等数字化场景,分析其中的法律风险与合规要点,将新媒体元素有机融入传统法律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更贴合实际法律实践。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鼓励学生选修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课程,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创新。新媒体技术为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首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线上,利用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法律知识,观看名师授课视频;线下,组织案例研讨、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线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例如,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借助新媒体工具收集证据资料、制作演示文稿,模拟真实庭审中的证据展示环节,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通过构建虚拟法律场景,如虚拟法庭、虚拟仲裁庭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程序的运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此外,开展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新媒体法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法律调研、方案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媒体时代,高校需打造一支具备新媒体素养的法律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新媒体技术应用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新媒体在法律领域的最新应用案例,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与研究的能力。例如,培训教师掌握法律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使其能够运用大数据对法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新媒体技术背景的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类教师既懂法律又熟悉新媒体技术,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同时,鼓励教师与法律实务部门开展合作,参与新媒体相关法律案件的处理,积累实践经验,将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协同平台搭建。搭建协同平台是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新媒体企业的合作。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真实法律案件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学生可在实习基地参与新媒体相关案件的办理,了解司法机关在处理网络纠纷、电子证据采信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新媒体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力合作,高校可及时了解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企业可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新媒体发展中的法律难题。此外,还可搭建校际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高校之间在新媒体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分享与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法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协同平台搭建等多方面举措,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法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素养,还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持续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助力我国在新媒体时代的法治进程稳步推进。(作者:王有粮,四川大学法学院;杨大明,桂林师范学院美术系)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