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8 11:12:25
来源:新华网

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字体:

  文化传承作为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载体,承载着深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核,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实践依据。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文化传承不仅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更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构建立体化文化思政教育体系

  立体化文化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和评价机制三个核心维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课程体系建设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框架中,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思政课程内容;同时,建立跨学科的文化思政课程群,将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文化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深度融合,构建起相互支撑、有机联系的课程网络。实践活动层面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通过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历史文化场所参访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评价机制的完善则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其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

  建立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制度保障,需要从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运行模式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组织架构层面应成立专门的协调委员会,统筹学校各部门资源,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定期沟通协商制度,确保文化传承活动与思政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资源配置机制需要整合校内外文化教育资源,建立与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文化教育资源,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化传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运行模式的创新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育实践效果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保持教育活动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师生评价、专家评估和社会监督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教育效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协调机制还应当注重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结合,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培育文化传承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需要从专业能力提升、知识结构优化和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全面推进。专业能力提升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要深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提升文化传承的专业素养;要求学校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邀请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和工作坊,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和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优化需要培养复合型师资人才,鼓励思政教师跨学科学习,掌握文学、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建立师资交流机制,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互补和融合。教学方法创新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传承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要求学校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提供充足的研修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专业发展动力。

  营造文化育人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营造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平台搭建和数字化环境创设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形成浸润式的文化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文化标识系统、建筑风格选择等物质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文化主题展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等专门场所,为师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定期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传统技艺展示、文化讲座等精神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与博物馆、文化遗址、非遗传承基地等社会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实践机会;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数字化环境创设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文化传承数字平台,开发文化教育App、在线课程等数字化产品,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化学习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的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文化育人环境,文化传承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内涵,使思政教育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实践路径。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更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张耀元,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