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呈现出多元态势且价值观念也趋于多样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有更强感染力、更可引发情感共鸣的载体,以此来强化其在精神引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随着大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提升,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红色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渐渐凸显出来。如何精准把握其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已然成为当前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议题。
谱红色旋律,铭百年峥嵘史
党史记忆的鲜活传递离不开适配时代审美的艺术表达形式,红色旋律作为承载党史记忆的关键载体,持续创新创作方式,可使年轻一代更易于感知历史的厚重和温度。
在实际开展相关实践工作时,可以联合地方文旅部门以及专业音乐院校,共同发起“党史记忆旋律记录计划”。组织专业的创作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建设旧址等有关键历史意义的现场,采集当地的口述历史以及民间音乐素材,把这些素材融入红色旋律的创作当中,打造出一系列有地域历史特色的音乐作品。邀请历史学者加入到创作过程中,针对作品里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展开严格的考证工作,以此保证旋律创作可契合当代音乐的审美要求。
唱时代赞歌,传不朽民族魂
民族精神的传承要借助大众可参与的艺术形式来实现,歌唱作为音乐实践方式里极具普及性的一种,能使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的群体在参与当中主动接纳并且传递民族精神。
借助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时代赞歌传唱行动”,依据社区居民年龄构成以及音乐基础状况,组建不同种类的合唱团体,比如老年合唱队、亲子合唱队等。邀请专业音乐教师定时开展免费培训,挑选反映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红色歌曲来进行教学,结合国庆节等关键节日,组织社区合唱展演。并借助社区短视频账号记录排练以及展演的过程,鼓励居民分享到社交平台,使得民族精神借助歌声在社区内外达成多层次传播。另外,可在中小学音乐课程里,增添“时代赞歌创作与演唱”模块,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呈现民族精神的事例,改编红色歌曲旋律或者填写新歌词,强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主动理解与传递。
以音乐为桥,聚爱国赤子情
爱国情感的凝聚要求打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认知壁垒,红色音乐依靠其情感共鸣的独特优势,可成为连接不同背景人群的精神纽带。
共青团组织可发挥牵头作用,搭建起 “全国红色音乐交流平台”,该平台设有线上音乐作品征集以及跨地域合唱连麦等功能,鼓励高校学生、企业职工、乡村居民等各类不同群体上传自己演唱或者创作的红色音乐作品。平台会依据作品主题实施分类展示,并且定期组织跨群体线上音乐交流会,邀请不同群体的代表分享创作灵感与爱国感悟。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比如地铁、公园等场所,设置“红色音乐互动屏”,路人可借助触摸屏幕选择想听的红色音乐,还可录制自己的演唱片段上传至平台,使得公共空间成为爱国情感交流的线下载体,促进不同群体在音乐互动里凝聚爱国共识。
用歌声聚力,开启奋进新征程
在新时代的奋斗进程中,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红色歌声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信念,转化为贴近当代人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的实践指引,能激发大众的奋斗热情。
推进此项工作可从两个具体方面着手。联合行业协会,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创作有职业特色的红色奋斗歌曲,歌曲歌词内容着重体现各行业在新征程里的使命与担当。创作完成后,借助行业内部培训、工作会议等场景进行推广,使歌声成为激励从业者坚守岗位、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另外,设计“歌声中的奋斗之路”主题研学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园区以及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这些充满奋斗气息的现场,在学生聆听相关红色奋斗歌曲时,安排他们与一线奋斗者展开交流互动,随后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研学经历,创作简短的奋斗主题歌词,并借助校园广播以及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通过研学,能让青少年在歌声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树立起为新征程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红色音乐是对历史记忆的鲜活记录,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有力传承。红色文化凭借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以及深厚的精神内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文化传播技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红色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将会变得日益丰富。(作者:朱宇昕,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