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塑宏观经济增长格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6 16:08:04
来源:新华网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塑宏观经济增长格局

字体: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和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的模式遭遇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挑战,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路径已经难以持续,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高效协同的特性,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下各个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始布局前沿领域,努力争取在新一轮的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在这样的趋势下,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科技创新:前沿突破与协同攻关并重

  在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背景下,仅仅进行单纯的技术改良无法支撑生产力实现跃升。要借助系统性创新达成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构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其中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及效率的必要途径。

  应当依靠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去谋划一批跨越学科、跨越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构建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放在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瓶颈上,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施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展开联合攻关,借助合同约定知识产权共享以及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规则,激发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从基础研究直至工程化应用的完整链条。

  产业升级:数字赋能与结构优化同步

  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的升级方向要同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相互适配。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借助将数据要素深度融入生产流程之中,达成对制造环节的精确控制以及服务环节的智能响应,是提升产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可以在重点制造业领域推行“智改数转”行动计划,以此来支持企业构建数字化车间以及智能工厂。比如,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可布置工业互联网平台,达成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工艺参数的自动调优以及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减少人工干预以及废品率,鼓励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级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数据以及制造能力,带动产业链协同实现升级。在服务业领域,促使数字技术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深入融合,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智能投顾、虚拟展演等新型模式,提升服务精准度以及用户体验,通过制定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以及评估标准,引导企业分阶段开展技术改造。

  要素配置:人才集聚与机制改革共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要素投入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人力资本作为极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其结构和能力会直接对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效率产生影响,需要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来打破人才、数据、资本等要素的流动障碍,构建起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要素市场体系。

  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进行优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学科建设以及技能人才培养应当得到强化。比如,在重点城市开展产教融合园区的试点建设,企业提出技术方面的需求,院校根据这些需求定制课程内容,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以此提升毕业生与岗位的适配程度。要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减少一味要求论文数量的导向,加大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实施效益等指标的权重,激励科研人员针对产业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要素市场方面,推动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以及数据交易平台的建立,明确数据产权的归属以及交易规则,促使创新成果高效流转,通过完善股权激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制度,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齐升

  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会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则可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制度框架,以此形成有利于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的生态系统。

  在实施路径方面,可以强化产业政策同科技、金融以及人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此避免出现碎片化支持的情况。在市场端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防止平台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借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经营主体的创新信心,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正逐渐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促使经济朝着拥有更高效率、更强韧性以及更可持续性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以及制度环境的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力能够不断释放自身潜能,推动稳定经济增长、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引领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徐海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