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物馆“可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9 10:53:43
来源:新华网

这个博物馆“可算”

字体:

  “七子之家隔两行,

  十全归一道沧桑。

  五湖四海盘中算,

  三教九流珠上忙。”

  

  当你走进

  位于陕北榆林的中国算盘博物馆

  便会一次又一次瞥见

  这段诗文的踪迹

  它们镌刻或题写在

  形态各异的算盘上

  这是写有《治家格言》等词句的算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这座开放于2021年的博物馆

  是以中国算盘为主题的博物馆

  展陈着

  从唐代到现代

  跨越千年的9999件算盘藏品

  彰显着

  中国算盘文化的隽永与传承

  游客们正在参观中国算盘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算盘

  作为手动操作的计算工具

  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

  带来诸多便利

  在计算器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

  古老的算盘依然在发挥余热

  

  讲解人员说

  算盘的起源年代众说纷纭

  但从西周陶丸

  到春秋算筹

  再到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图案

  直至明清时期算盘得到广泛使用

  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

  对于数学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国的传统算盘

  往往为上二下五珠

  这是由于

  中国古代重量单位制中规定

  一斤等于十六两

  算盘每一档可以计算到15

  当满16时向前一档进位

  

  为方便特殊情况计算

  古人还打造出长算盘

  可同时供多人运算

  这是馆藏的长算盘,可同时供多人使用。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矩形算盘很常见

  异形算盘也不少

  有些还可以进行位数超长的数字计算

  包括开平方、开立方等等

  展柜中这些算盘是“异形算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子玉算盘

  木梁上刻着“工业先声”

  这是洋务运动时期

  集周懋琦等国人智慧

  为制造中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

  而设计的算盘

  在它的梁与边框上

  刻有详尽的计量单位与计算方法

  这是子玉算盘,为适应洋务运动需求设计而生。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电子屏上的算盘们

  也正“虚席以待”

  只等待一双手

  划过屏幕

  “打”出跨越时空的“好算盘”

  游客们正在体验“电子算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展厅楼梯处

  算盘砌成栏杆与墙面

  触手可及

  都是能够拨动的算珠

  楼梯处满墙的算盘。 新华社记者张申博 摄

  今天的人们

  依然可以通过指引与说明

  感受算盘的魅力

  游客们正在体验“打算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算盘不语

  算珠有声

  千年生计响在珠间

  反映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随着时代发展

  算盘已不仅仅被视为

  一种计算工具

  更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形成了装饰为主、实用为辅的功能特点

  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风格

  游客们正在欣赏博物馆里的“算盘家具”。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金银铜铁、玉骨木瓷

  神女飞天、卧佛生肖

  不同的是材质与形制

  相同的是

  中国人民对精密计算孜孜不倦的追求

  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不同造型与材质的算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一把把算盘

  映照出中国智慧

  用方寸之间的拨弄

  催动更强“算力”

  催生更强动力

  不断丈量天地辽阔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张京品、张申博

【纠错】 【责任编辑:王碧姣 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