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堵车”别慌 协和专家李景南来支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4 16:18:40
来源:新华网

肠道“堵车”别慌 协和专家李景南来支招

字体:

便秘,这个看似寻常的小毛病,其实困扰着不少人。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已达10.9%,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老年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18.1%,且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群体还在扩大。长期便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为应对这一常见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慢性便秘的认知与重视,普及科学的防治知识,7月16日,拜耳健康消费品携手京东健康发布达喜乳果糖新品,并就新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依托拜耳的百年医药研发实力与京东健康的线上平台综合优势,计划在消费者洞察、品类教育、全渠道布局等方面开展深度协同,推动全链路的消化道健康管理,助力百姓健康。

活动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教授接受新华网采访,围绕便秘的症状、误区、用药及预防等内容展开科普,帮助大众增强对便秘等消化道疾病的认知和疾病预防意识。

问题虽小隐患却大

便秘的临床表现并非只有大便干结一种,李景南教授指出,约60%-70%的患者表现为排便不畅、排不净,这些都属于便秘的范畴。从医学诊断来看,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症状出现需超过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下6项中的2项及以上(同时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排便感到费力、粪便为干球粪或硬便、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需要辅助排便、每周自发排便次数少于3次。

其中,常见的认知误区为大部分人群埋下健康隐患:一是认为只有大便干才算便秘,忽略了排便不畅等症状;二是觉得便秘不是病,自行用药而不就医,可能漏诊肿瘤、溃疡等严重疾病;三是追求快速通便,滥用开塞露、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会损害肠道功能,形成依赖。

便秘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李景南教授强调:“长期不排便,毒素积聚,微生态改变,影响肠黏膜,甚至诱发严重疾病。”具体来说,它可能诱发痔疮、肛裂,长期用力排便还可能导致直肠脱垂;对于老年人,用力排便可能使血压骤升,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更严重的是,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乳果糖并非莽撞的“张飞” 而是用巧劲的“鲁班”

便秘治疗中,药物是重要辅助手段,但第一步应是改变生活饮食习惯。李景南教授提到:“过去认为老年人因肠道蠕动慢而便秘多,现在不少青少年也出现严重便秘,与饮食习惯明确相关。建议多吃粗粮、多喝水、多吃蔬菜。若饮食改变无效,再考虑药物。”

 常见的便秘药物分为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剂,以及促动力药、益生菌等。李景南教授解释:“治疗关键是恢复正常排便习惯与肠道生理功能。”其中,容积性泻药内含凝胶,需吸水膨胀使粪便蓬松,因此要多喝水;刺激性泻药和润滑剂可短期使用,长期使用会改变肠道生理状态;而渗透性泻药不改变肠道结构与功能,可长期使用。

乳果糖作为经典的渗透性泻药,其原理是提高肠腔渗透压,使水分进入肠腔,软化粪便,便于排出。同时,它具有线性结构,不被人体吸收,也不影响血糖,适合糖尿病患者。更重要的是,乳果糖兼具益生元作用,能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供能,促进其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李景南教授提到,乳果糖的优势在于“安全、可长期使用、具益生元作用”,它不损伤肠黏膜和神经,无依赖风险,起效稳定(24小时便可快速起效),无需大量饮水,对特殊人群更友好。

对于特殊人群,乳果糖适用性良好。6个月以上的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均可长期使用。此外,乳果糖为液体制剂,夏季出行建议选择小包装、密封好的产品,避免开启后污染;与晕车药等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可同服。剂量需个体化:起始可每次15毫升、每日两次,根据排便情况增减——若腹泻则减量,若无效可增量,最终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规律排便。

这些人群更易被便秘“盯上”

老年人和女性是便秘的高发群体。老年人因肠道蠕动减缓,便秘发生率较高;而女性则与激素水平、盆底结构有关,便秘风险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青少年也出现严重便秘,这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偏好高脂肪、低纤维食物等。

心理因素——肠道功能的“隐形影响者”

李景南教授将胃肠道称为“第二大脑”,他表示,“情绪、压力首先影响胃肠动力。心情好,食欲佳;焦虑抑郁,茶饭不思,因情绪影响消化液分泌及肠道运动。”压力过大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副交感神经受抑制,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引发便秘;焦虑可能导致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异常收缩,影响正常排便反射;抑郁情绪往往伴随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且可能偏好高脂肪、低纤维食物,进一步加重便秘。此外,久坐、缺乏运动或憋便等行为,长期下来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纠错】 【责任编辑:吴诗萌 陈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