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协同,多学科协作构建糖尿病管理新格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9 08:59:24
来源:新华网

“医+药”协同,多学科协作构建糖尿病管理新格局

字体:

编前语: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号召,推动糖尿病管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新华网与默沙东共同发起“岁月与共”提升糖尿病综合管理水平科普传播项目,旨在提升全民糖尿病防控意识,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落实早防早控要求,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

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的严峻形势下,新华网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余学锋教授和药学部主任药师贡雪芃,探讨在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管理过程中,如何携手守护患者健康。

糖尿病形势严峻 多学科共管应对挑战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下在我国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已然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研究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约有2.23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到13.7%。

“糖尿病的管理不仅限于管理高血糖本身,更应加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和干预管理。”余学锋强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特别提出,要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发现、规范化诊断和治疗能力,及早干预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病等并发症,延缓并发症进展,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这对临床综合管理糖尿病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对糖尿病带来的复杂挑战,单一疾病管理模式远远不够。科学、合理的糖尿病治疗策略应是综合性的,使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达到控制目标,即临床常说的‘四高共管’。这一综合管理理念要求糖尿病管理需要打破科室壁垒,施行多学科协作模式,涉及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创伤外科等多个学科。”余学锋指出,“多学科协作模式是糖尿病管理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糖尿病足治疗为例,治疗不仅需要内分泌科的精准控糖,还需要血管外科处理血管病变,创伤外科进行清创和修复,神经科进行神经病变的处理。只有多学科紧密协作,才能确保患者得到全面治疗。”

“医+药”协同 精准守护用药安全

在糖尿病长期管理进程中,医师与药师的深度协作尤为重要。“医师承担着疾病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任,而药师则专注于药物的精准选用,剂量科学调整及患者用药的细致教育。”贡雪芃阐述了双方角色的互补性,“这种‘医+药’协同,构建起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坚固基石。”

贡雪芃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药学学科在糖尿病综合管理领域承担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在糖尿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上,药师会凭借专业敏锐度,密切追踪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立即与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另一方面,药师还会通过患者用药教育、规律用药提醒等方式,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贡雪芃进一步强调:“药师不仅需要深厚的药学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与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成员无缝衔接,共同为糖尿病患者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网络。”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需要长期坚守的‘持久战’。”余学锋表示,“在此进程中,多学科团队的精诚协作是致胜法宝。无论是‘四高共管’的综合策略,还是‘医+药’的精准配合,核心都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各方专业力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共同构筑守护患者健康的坚实防线,照亮他们的健康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 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