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健康中国丨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筑牢健康中国价值根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9 11:20:45
来源:新华网

对话健康中国丨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筑牢健康中国价值根基

字体:

编前语: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亦是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为了更好地探讨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推出高端访谈节目《对话健康中国》,立足国家战略高度,紧扣“健康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医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决策参考,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显国家战略下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2015年,“健康中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正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

截至2025年,“健康中国”战略已稳步推进十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也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值此2025年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回顾“健康中国”战略十年来的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新华网特别邀请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

顺应时代变革,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筑牢坚实屏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重塑着中国的卫生健康格局,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支撑。过去十年,这一战略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尤其是推动了从单纯“治病”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深刻转型。

向华表示,过去十年,公立医院在理念上实现深刻转型。曾经,医院职能聚焦疾病治疗,如今逐步转向以预防为主,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这一从单纯关注病人个体,到将“以病人为中心”融入医院运营细节的转变,是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公立医院顺应时代、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谈及具体转型举措,向华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医院执行的检验结果互认、“全院一张床”模式等,都是公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检验结果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而‘全院一张床’打破科室床位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当某个科室床位紧张时,患者可在其他科室空闲床位入院,确保更快接受治疗和康复。”

这些细微改变,汇聚成照亮患者就医之路的温暖光芒。​

在疾病治疗理念上,向华则认为,以肿瘤治疗为例,公立医院已从传统单一治病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整合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资源,根据肿瘤TNM分期确定主导和联合诊疗学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诊疗分析。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集合专家组智慧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化治疗方案。“例如,肺癌患者,外科医生负责手术,内科医生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放疗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放疗,影像科医生定期监测肿瘤变化。各学科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向华表示。​

全病程管理理念也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公立医院从患者明确诊断开始,到各阶段治疗、出院观察及定期复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医生可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患者可以在当地完成检查后,通过平台传资料给医生获取诊断和治疗建议,这对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患者而言,是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及时雨。​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公立医院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征程,每一次理念转变、举措推出、难题攻克,都是为了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承诺。向华坚信,公立医院未来定能在改革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筑牢坚实屏障,在“健康中国”蓝图中书写绚丽篇章。

深入落实“三化三保”理念,让医疗既有技术精度更有人文温度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公立医院服务模式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而湖南省肿瘤医院“三化三保 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强调医疗服务要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三化三保”理念凭借其对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精准融合,逐渐成为众多医院探索转型路径的共同选择,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框架。

向华介绍,“三化三保”这一模式既是对医疗技术的革新追求,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刻诠释:“三化”是技术进阶的三把金钥匙。微创化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核心理念,将传统手术的“开膛破肚”变为“钥匙孔艺术”,让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内镜化则打通人体自然腔道,将检查与治疗合二为一,真正实现“无创诊疗”;介入化更以“针尖导航”技术,通过血管或经皮穿刺直达病灶,在疾病治疗中创造“局部灭活、整体保全”的奇迹。这三项技术革新,共同构建起“创伤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的治疗体系。

“三保”则是人文关怀的三重承诺。保疗效是医疗质量的生命线,以五年生存率(OS)、无病生存期(PFS)为硬指标,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制定个性化方案,让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切的治疗;保器官与功能打破过往肿瘤治疗“一切了之”的思维定式,让患者“带器官生活”成为可能;保舒适则以器官功能保全为基础,将人文关怀从医院延伸至居家生活,从手术过程的舒适体验到病房疗愈环境的温馨安宁,从检查流程的"零等待"服务到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让医疗既有技术精度更有人文温度。

向华表示,“三化三保”不是冰冷的术语堆砌,而是医院对“以病人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每一台微创手术都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每一次器官保全都是对人格尊严的守护,每一份舒适体验都是对医者初心的诠释,“真正的医疗创新,既要让患者活得久,更要让患者活得有尊严、有质量、有温度。”

谈及过去十年医师群体的精神特质,向华深有感触。他认为,最大的转变是 “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深化:“如今的医师不再满足于‘治好或没治好’,而是千方百计为患者寻找生机。同时,从‘治病’到‘防病’的思维转变也尤为关键,医师们积极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将预防关口前移。”

此外,奉献更是这一代医师的鲜明标签。向华指出,如今很多医师临床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在临床研究上也迎头赶上,部分疑难病例的治疗水平远超国外。临床医师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些精神特质正转化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他表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运营细节,推动着服务不断优化;预防为先的思维促进医院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奉献精神则凝聚成团队的向心力,为未来十年的深化实践提供不竭动力。​

“三化三保”理念让技术与人文相得益彰,医师群体的精神特质则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在这条没有终点的改革征程上,公立医院正以坚定的步伐,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懈前行。

守初心、铸医魂,用心守护百姓健康福祉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支撑起世界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用心守护14亿多人民健康福祉。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医师节”,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如何提升医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如何助力青年医师成长,如何让公立医院更好地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使命?在向华看来,医师的职业初心无需刻意拔高,最基本的是 “把病人当熟人”,若能更进一步 “视病人如亲人”,便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敬畏。

“从踏入医学院校的那一刻起,‘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就刻进了骨子里。”向华说,病人将身体与信任全然托付,这份责任让每一位医师都应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底线 ——“治好每一位病人,就是我们最直接的成就”。

医师节,不仅仅是一个庆祝的节日,更应成为让医生收获荣誉感与责任感的契机。向华介绍,医师节期间医院精心挑选行业标杆,评选不唯科研,综合考量患者满意度、患者及行业人士评价,“选外科医生看业绩、高难度手术数量,还让相关医护人员及家属评价,口碑好的由此脱颖而出。”此外,医院从病房护士和患者处了解医生态度,体现服务质量。向华称,医生是职业更是责任,评价应综合多方面,好医生要把病人装在心里、以病人为中心、奉献一生。

从医学生再到资深医师,职业成长路上离不开传承与帮带。谈及医师的传承与坚守,向华感慨道:“医生成长有过程,起步阶段,医院要给年轻医生机会和平台。”此外,在科研方面,向华介绍,湖南省肿瘤医院博士研究生占比近40%,以科研为基础的年轻医生众多,医院推出“五年人才计划”和“五年科研计划”,其中的“扬帆计划”专为年轻医生设计。“让年轻人伸出理想翅膀,做想做的事。”向华说。

十年征程,如同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从“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保健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突破。展望未来,向华满怀憧憬:“希望公立医院永远以病人为中心,引领中国医学学科发展,探索疾病全流程管理,在国际上走到第一梯队。”

“未来十年,期待更多年轻专家冲在疾病防治一线,攻克未认知领域和未治愈疾病,提高肿瘤五年生存率。也希望医生不再这么辛苦,医院环境温馨如家,有更多美好在医疗界诞生。”向华说。

【纠错】 【责任编辑: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