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要吃烫烫的?——食管癌知标知本好“避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0 09:41:39
来源:新华网

饺子要吃烫烫的?——食管癌知标知本好“避雷”

字体:

  “饺子要吃烫烫的,福气才会满满的”。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滚烫的食物,可能会悄悄“烫”出健康危机,是食管癌的诱发因素之一。食管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的食管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但5年生存率也仅为29.7%。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我国,所以如何摘掉“食管癌大国”的帽子,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食管癌的防治并不复杂,它的发生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那哪些因素是食管癌的诱发凶手呢?首先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滚烫的食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将超过65℃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再比如潮汕等地区,滚烫的功夫茶是待客的必备礼仪,“趁热喝"虽然能品出茶香,但这类过烫的饮品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新疆和甘肃等地常吃囊和牛肉干等食物,容易划破食管粘膜,最终让癌症这个恶魔有了可乘之机。这些太烫、太硬的食物使食管娇嫩的黏膜反复进入“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循环,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循环会养出突变的癌细胞。喜欢吃腌制食品的朋友也要当心,酸菜、腌菜等腌制食品,以及剩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具有强致癌性,长期食用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这也是横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地区居民食管癌高发的原因。再者就是霉变的食物,尤其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谷物、坚果、筷子、砧板等发生霉变极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大家都知道黄曲霉毒素作为强致癌物会伤肝,食管其实也一样会受到毒害。所以注意生活环境,霉变的谷物和食物果断丢弃,过度的节约也会得不偿失,临床上碰到因为过度节约而产生身体损害的例子着实不少,千万别做捡乐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吸烟会促使食管正常细胞发生突变,使食管鳞癌的发生率增加3-8倍,重度饮酒可使食管癌发病几率增加7-50倍。而对于既吸烟又酗酒的“全能型选手”,其食管癌发生的危险性会进一步叠加。此外,牙齿脱落、刷牙频率低、牙周健康不良等,也是引发食管鳞癌的潜在风险因素。严重的牙齿脱落使患食管鳞癌的风险增加1.5倍。这些口腔有害的细菌通过直接侵害以及引起的炎症连锁反应造成食管损伤。近期有研究报道牙龈卟啉单胞菌——一种牙周炎病原菌,被发现是食管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之一。当然,大家担心的遗传因素。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导的一项大规模人口调查研究,纳入中国五大食管癌高发区域的人口数据,包括河北磁县、河南林州、山东肥城、江苏扬中和四川盐亭。队列研究的结果发现在食管癌家族史中,罹患亲属亲疏远近及个数对食管癌的发生风险由影响:单个一级亲属患食管癌,则本人患食管癌风险高1.65倍;家族中多个一级亲属患食管癌,则本人患食管癌风险高1.93倍(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子女)。这个增加的风险还不至于引起恐慌,但能够为我们重点人群的筛查提供指导建议。

  食管癌就像一个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早期症状往往不易察觉,很多人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到晚期,因而具有高死亡率。那哪些症状给我们早早的敲响警钟呢?早期食管癌患者会感觉到食管有异物感,感觉像食物残渣贴附在食管上,吞咽不下,即使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当进食或者饮水时,食管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或哽咽感。早期的患者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等。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甚至到喝水下咽都有受阻的感觉,或者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往往提示食管病变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去专科门诊就医。而食管癌发生发展到中晚期之前,往往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食管癌筛查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因此,对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食管癌防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那哪些人需要重点关注,及时做食管癌筛呢?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的最新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中推荐: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3)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4)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5)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所以符合上述情况的朋友要记得做早期筛查。检查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胃镜检查,这样可以在直视下检查有无食管的病变,还可以通过染色、取材做病理检测等方法对可疑的组织进行进一步明确。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应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合并食管病变的患者则要在专科医生的具体建议下调整筛查的频率。

  尽管食管癌的整体预后较差,但完全可防可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早诊早治。对于早期的食管癌,不一定非要动大刀。有一种叫做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微创治疗方法,就像一个给食管黏膜“剥皮”的过程。医生通过胃镜,将病变的食管黏膜完整地剥离下来。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不用承受大手术的痛苦。这也再次强调了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早中期的患者通过微创手术很大比例能做到根治,预后生存良好。(李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纠错】 【责任编辑:吴诗萌 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