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创新药下沉:突破壁垒,构建从“可用”到“可及”的创新药生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6 13:11:52
来源:新华网

专家谈创新药下沉:突破壁垒,构建从“可用”到“可及”的创新药生态

字体: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宫晓倩)近年来,我国创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国家医保谈判、快速审批通道等政策为创新药可及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然而,创新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基本药物目录多年未更新、基层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着创新药在基层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近日,新华网采访了五位医药领域的权威专家,就创新药下沉的难题与破局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新药高质量发展中仍存在“落地”难题

创新药是推动医疗领域进步的核心动力,它不仅为疑难病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更引领着整个医药产业向更高水平、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药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在推动创新药研发、上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就医用药需求,近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全链条支持政策,涵盖研发、准入、临床应用及多元支付等环节。

“我国形成了多元创新药支持体系。多元快速审批通道,让诸多创新药得以加速问世,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药品谈判将不少创新药纳入报销目录,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表示。

然而尽管如此,从上游审批到中游医保支付,我国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创新药在下游医疗机构进院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

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分析表示,这主要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基本药物制度多年未更新,大量新药未纳入目录,导致基层采购受限;医疗机构在面对医保控费、药占比考核等多重压力下,对价格较高的创新药持谨慎态度;基层创新药用量小,冷链配送成本高,物流供应链硬件薄弱,进一步阻碍了创新药的下沉等等。

同时,史录文认为,医务人员临床能力和对新药知识、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创新药下沉基层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果医务人员不了解创新药,即便政策要求配备,也难以真正使用,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创新药在临床中的有效应用。

此外,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金鹏飞则从分级诊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指出,分级诊疗是创新药下沉的基础,但基层医疗机构的药房在场地、人员、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短板,难以覆盖三级医院的所有创新药品种,限制了创新药的下沉。

基本药物目录多年未更新,存在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在保障药品向基层“落地”的过程当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医疗机构用药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患者基本用药需求的重要手段。

“基本药物是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其主要体现了用药公平性,同时应契合公众健康必需。”史录文指出。

然而,自2018年更新以来,基本药物目录一直未作大的调整。众所周知,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的医疗需求与创新药发展已发生显著变化,一些过去无药可治的常见病如今有药可用,这给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基于医药目录进行临床实践时带来了诸多挑战。

金春林指出,根据以往政策,基层医疗机构90%的用药需来自基本药物目录,但目录多年未更新,使得许多创新药无法及时进入基层市场。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基药目录与现实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在肿瘤慢病化管理(如乳腺癌等)中,一些创新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患者需频繁前往三级医院开药,既不符合分级诊疗,也给患者带来不便。

采访中,北京医院眼科首席专家戴虹从眼科角度举例说明,“2018年版基本药物目录中眼科用药有十几种,但部分已过时,一些抗VEGF药物等眼科创新药从使用上减少了给药次数,降低了患者负担,但由于上市晚未被纳入基药目录,使得这些药在基层普及率低。建议及时更新到基药目录中,同时退出需淘汰的药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青教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一些抗流感病毒创新药,能够快速抑制病毒的复制,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率和重症风险等有很大的价值;同时减少传染源,对于全社会的流感预防也有一定作用。他强调,如果基药目录更新,应更加关注这些临床实际需求,及时纳入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创新药。

不仅如此,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在“保基本”的基础上,基药目录也更应该注重前瞻性、适宜性以及性价比。

“基本用药不应单纯以便宜论,而应选性价比高、能填补空白的药。”金春林呼吁,“基药制度设立之初是因缺医少药,如今时代在发展,情况改变,基本药物制度目的也应与时俱进,做出相应调整。”

金鹏飞也表达了基药目录需具备前瞻性的观点。他指出,WHO 对基药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基本必不可少的药物发展为疾病领域优先治疗的药物,近几年WHO基药示范目录也在不断纳入疗效或安全性优势明显的药物。未来,我国在完善基药目录时,也可秉持这一理念,更多地纳入现有治疗领域指南一线推荐且证据等级高的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先进性和指导性的用药选择。

同时,史录文也表示,在我国经济、医药工业现状和患者承受能力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实现基本药物核心目标,就应积极甚至加快将创新治疗方案纳入基药目录及配套政策,方便患者使用、解决疾病痛苦,这既符合国家利益,也契合公众健康需求,是协同推进国家药物政策的有效途径。

突破多重壁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创新药下沉是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然而,除了基药目录的更新,要实现创新药从“可用”到“可及”的转变,还需突破多重壁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面对这一复杂且迫切的任务,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面对医务人员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史录文建议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强化医务人员培训与学术推广。他指出,应通过广泛的学术活动,提升医务人员对创新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而增强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信心和能力。同时,鼓励研究型大医院承担起制定新药使用标准、规范和指南的责任,并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快速提升其临床能力。

金春林提出,加强基层药学服务,探索“云药房”与长处方制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用药服务。同时他认为在医疗机构考核方面,应给创新药使用松绑,例如在药占比、均次费用、医保总额等考核,对创新药应放宽限制,减少束缚措施。

金鹏飞也认为,目前对于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存在统筹优化的空间。此外,他特别强调针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已逐步慢病化的癌种,优先配备口服及皮下注射等适合门诊使用的药物,以适应基层慢病管理需求。

除此之外,从经济论证与销售渠道拓展方面,专家们也有新的思路。戴虹希望药物经济学专家开展更多研究,从经济角度证明新药在保持或增加疗效基础上更具优势,为新药推广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毛青则建议通过药店销售等方式,解决用药“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药品。

不难发现,推动创新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正如金春林所强调的:“创新药的落地不是单一环节的努力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全链条的协同与配合,从研发到审批,从医保到临床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未来的路还很长,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够打破瓶颈,让创新药在基层落地生根,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只有当整个环境形成可持续的内在良性互动,创新药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进而推动我们国家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快速迈进。”史录文如是说。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