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新石器时代贾湖陶罐残留的发酵痕迹,到汉代青铜蒸馏器复刻出22度烈酒的科技实证,我们读懂的不仅是酿造工艺的迭代,更是民族基因中对“度”的清醒认知。这种技术演进与道德约束的双轨并行,恰如中华酒器,既盛放醉人琼浆,又沉淀着"宁淡勿烈"的文明自觉。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十五集《厚德载物》,讲述从贾湖陶壶探索自然发酵的奥秘,海昏侯青铜蒸馏器、东汉蒸馏器印证着蒸馏技艺的早熟,到西周大盂鼎铭刻沉湎酒池终致亡国的教训,见证着中华酒德从饮醉到自律的文化升华之路。
九千年前的贾湖畔,一只粗陶罐静卧于先民屋角。当有人掀开盖子,稻米、蜂蜜与山楂在时光中悄然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先民啜饮着天然发酵的微醺液体,在仅有几度的酒精中手舞足蹈:“我仿佛听到神明说话了!”这一刻,人类与酒的千年情缘在陶土的质朴容器中生根发芽。
时光流转至西汉,海昏侯墓中静卧着一套全长132厘米的青铜蒸馏器。它摒弃了商周青铜的狰狞纹饰,以精密的几何线条诉说汉代“器以致用”的智慧。当现代学者复刻此器,沸腾的水汽竟凝结出22度的清冽酒液。同期上海博物馆所藏东汉蒸馏器虽仅86厘米高,其方正如汉阙的造型同样印证着蒸馏技艺的早熟。青铜冷光闪烁,本可催生浓烈,却为何沉寂千年?
答案镌刻在周康王赐予大臣盂的青铜重器上。大盂鼎腹内的金文如雷贯耳:“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殷商君臣沉湎酒池终致亡国的教训,化作一句震古烁今的箴言——“饮惟祀,德将无醉”。从《尚书·酒诰》的训诫到青铜礼器的铭文,华夏先民在醉意与清醒间划下文明的红线:酒可通神,亦可丧邦;能饮为术,不溺为德。
纵观世界古文明,皆视发酵琼浆为神赐恩典。唯独华夏民族在掌握提纯烈酒的技术后,选择将青铜蒸馏器束之高阁。这不是技术的滞后,而是文明的自觉——当贾湖陶壶丈量醉意,当汉室铜甑封印锋芒,厚德之重不在于“能为而不为”,而在于“知其可为时,仍择与天地共呼吸之路”。
陶土与青铜穿越时空对话,见证着中华酒德的自律与超越。那青铜器中蒸腾的雾气,最终凝结成华夏精神中清澈的一滴:宁淡勿烈,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