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新华网主办的首届西部低空经济博览会期间,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在重庆梁平隆重召开。作为大会核心环节之一的“低空经济群英汇”圆桌论坛,由新华网低空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胡皓冉主持,以“共筑低空经济创新生态与产城融合新动能”为主题,汇聚政府、企业、技术研发及运营一线的七位嘉宾,围绕政策规划、技术创新、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低空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探寻实践路径。
政策引领:规划产业舞台,释放区域优势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代表,哈尔滨市平房区因航空产业而生、因航空产业而兴。黑龙江省哈尔滨平房区副区长、哈经开区副主任余定志介绍,平房区依托国家级航空产业集群优势,规划了协同产业园、大飞机产业园及低空经济产业园三大板块,通过“大供给、微场景、保协同”模式,将低空经济与黑龙江大农业、大森林、大数据场景深度融合。他强调,政府需以政策创新和资源整合为抓手,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链条支持。
泉州鲤城则凭借独特优势布局低空经济。泉州市鲤城区委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表示,鲤城区立足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基础,打造集航空体验、低空科普、产业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古城+低空”模式挖掘文旅、应急管理等场景潜力。她呼吁,地方政府应兼顾规则制定与服务优化,以优质营商环境吸引资本与人才。
技术创新:突破应用瓶颈,夯实产业根基
技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刘文琦指出,低空经济需突破新能源动力、智能避障、低空网联等关键技术。他以直升机设计为例,强调研发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前验证应用场景效能,确保产品快速适航。他提出,技术落地需构建“研发-制造-平台-服务”一体化生态,推动低空飞行器经济性、安全性与舒适性提升。
南京天朗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彩侠聚焦低空安全痛点,分享了分布式雷达网络在杭州、南京等城市的成功应用。她表示,低空探测需融合雷达、光电及多传感技术,构建空域安全、飞行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三级防护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李聂军则提出“绿色航空飞行营地”构想,通过电动固定翼飞机与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组网运营,降低运行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他强调,低空交通需分阶段推进,先完善有人化基础设施,再逐步向无人化、AI化过渡,最终形成覆盖城乡的低空交通枢纽。
生态协同:产城融合,共建共赢
星际航(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立玮展示了AI与大数据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场景。他以违建监测、气体溯源、非接触式监管为例,强调技术需服务于城市治理效能提升。他提出,低空经济需融合无人机、无人船、机器狗等多元设备,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降本增效。
江西空中未来通用航空股份公司副董事长胡萨文从运营端指出,当前通航服务面临空域审批复杂、客户服务不完善等痛点。他呼吁加强空域管理、通信保障等基础设施支持,并分享了企业开发的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化手段优化客户与飞机管理流程,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未来展望:西部崛起,低空腾飞
论坛尾声,嘉宾们为西部低空经济送上寄语,一致认为低空经济是串联设计、制造、政策、运营、城市管理的生态共同体,需政企协同、技术联动。
此次论坛以多元视角勾勒出低空经济的创新图景,政策需精准发力,技术需场景驱动,生态需协同共建。随着梁平“西部低空之城”的崛起,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推动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