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2025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论坛暨溯源中国产销对接会上,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信息与品牌建设中心主任赵巍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沧州旱碱麦的特色优势与产业发展新貌。这一扎根盐碱地两千余年的特色作物,正依托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赵巍介绍,沧州在盐碱地种植小麦的历史长达2600余年。过去,受限于土地低洼盐碱的特性,小麦产量长期不足每亩100公斤。现通过持续实施挖沟排碱、深松深耕和科学选种等措施,盐碱地生产能力逐步提升。2023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支持沧州等地发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两年来,确立了建设全国领先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目标。”赵巍表示,沧州已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并建立了覆盖育种、种植、推广、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成果显著。今年全市夏收旱碱麦面积达185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量达53.55万吨。
沧州旱碱麦的独特价值源于其生长的环境与方式,赵巍从四方面阐释其优势。一是环境独特。从地质上看,旱碱麦生长于退海形成的滨海盐碱地,主要依赖天然降水(雨养旱作),造就了更加天然纯净的品质。二是良种保障。从品种上看,历经几十年科研攻关,自主培育出“捷麦19”“沧麦6002”等旱碱麦专属品种,掌握了核心的“种子芯片”。三是附加值高。从产品上看,我们已实现旱碱麦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不仅有传统的旱碱麦馒头、面花、面条,还推出了旱碱麦啤酒,高纤代餐粉等20余款品种。四是网络高效。从区位上看,沧州作为环渤海与京津冀枢纽,拥有密集的“四纵三横”高铁和高速“七纵五横”高速网络,旱碱麦产品可实现当日生产、当日抵达京津市场、当日上架销售,高效链接消费终端。
目前,旱碱麦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加工能力跃升。全市拥有19家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包括2家国家级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其以面粉韧性强、耐蒸煮、麦香浓郁,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丰富而被市场广泛喜爱。
推介会上,沧州正式发布了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为“河海叠蕴,天育好粮”,倡导“以河海为名,以品质立信”。品牌标识融合三大沧州元素:金色麦穗象征旱碱麦的天然本色,奔涌海浪代表渤海湾生态,昂首铁狮则承载着“狮城”沧州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