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林海为“鸟中大熊猫”建造栖息“安全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07 16:36:15
来源:新华网

长白山林海为“鸟中大熊猫”建造栖息“安全岛”

字体:

  新华社长春8月7日电 题:长白山林海为“鸟中大熊猫”建造栖息“安全岛”

  新华社记者金津秀

  清晨5点,长白山头道白河的晨雾里,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史国强和同事们踩着露水钻进密林。前方河道上,几只亚成体中华秋沙鸭正在练习独立觅食。

  “从羽毛光泽看,是5月出壳的那窝。”史国强举着望远镜,神情专注。这几年,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为中华秋沙鸭搭建起一座座“安全岛”。

  中华秋沙鸭,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年,吉林省政府派出机构长白山管委会正式挂牌,下设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开展生态监测、物种保护等工作。

  “2013年调查显示,头道白河流域只剩3个天然巢,种群不足10只。”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卓聪说。面对严峻形势,长白山管委会设立专项资金,吉林省启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科学研究院开展系统性抢救保护。

  动物研究所老所长朴正吉等专家组建团队,经多方验证,“树洞再造”实验正式启动。“挂上第一个巢箱后,我们日夜守护。”王卓聪说,红外相机首次拍到母鸭进巢时,监控室里一片欢呼。

  2018年,吉林省以长白山区为范围,启动中华秋沙鸭保护行动。如今,保护区内人工巢已迭代到第四代:巢内攀爬网为雏鸭跳巢提供“防滑梯”,外层包裹仿生树皮让母鸭安心驻巢,环保防腐漆可抵御冻融开裂。截至去年,近百个人工巢布设于头道白河、古洞河等流域,成了中华秋沙鸭的“主力产房”。

  每年繁殖季,动物研究所最忙,天不亮团队就上山记录人工巢内孵化情况。今年4月,大雪压垮了几处巢箱,团队冒着严寒清理巢口、裹保温棉,保住了人工巢内的卵。“看到雏鸭顺网跳进河,再累都值了。”史国强说。

  动物研究所照片墙上,朴正吉等老专家站在简易巢箱前,背后林海葱郁。如今,多数老专家已退休,一批批年轻学者接续守护。谈起近10年的变化,动物研究所所长王伟喜上眉梢:“仅头道白河流域,中华秋沙鸭繁殖对就从4至5对增至20对,长白山也留得住这些‘挑剔的贵客’了!”

  夕阳西下,团队结束野外作业,史国强在日志中记下:“56号巢,36摄氏度,正常。”河面上,几只中华秋沙鸭梳理羽冠,尾羽荡开金色涟漪。“只要这林子常绿、溪水常清,这份坚守在,鸟儿就永远有家。”史国强说。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